温州豪哥-《浮生漫谈》
第(3/3)页
而时间,又让我想起了在和豪哥会面后的下一个周六和其他同学会面之后的其中一个同学发过的这么一段话:“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东西,是一个人十三四岁的夏天,在路上捡到一支真枪。因为无知,天不怕地不怕,他扣下扳机,没有人死,也没有人受伤。他认为自己开了空枪。后来他三十岁或者更老,走在路上听到背后有隐隐约约的风声。他停下来转过身去,子弹正中眉心。”“果然,在那明媚的阳光中传来了那一声枪响。那枪声沉闷之极。”最后的落款是史铁生。
初看这条朋友圈时,并无太大感触,也仅仅是字里行间里推出了“我杀死了我自己”这么一个纯逻辑上的解读。而豪哥也看到了这条朋友圈,他却说出了因果这样的字眼,我当初不是很理解。直到好几天后,我再次在别的地方刷到这句话,我才惊呼,原来,真如作者所说,年少无知所做出的一个决定的确是需要若干年后的自己来买单,正如豪哥所说的,这讲的是一种因果关系。
在一个人十八九岁的夏天,我们又何尝不是手握一把真枪呢,那时的我们也同样无知,也同样的天不怕地不怕,也扣下了扳机,以为自己开了一把空枪,或许我们并不需要像史铁生那般直到三十岁或者更老才发现那颗子弹正中眉心,有的人发现得早,并及时做出了补救措施,有的人发现得晚,只能在明媚的阳光中倾听那声沉闷之极的回想。
我无法评判上面两者之间的差异好与坏,我只知道,不管怎样,在十八九岁的那个夏天,我们都会开出那一枪,若干年后,那颗子弹都会正中我们的眉心,可以说是那一枪杀死了可能的我们,也同样可以说是那一枪成就了现在的我们,而那把枪,其实一直握在我们的手中,只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羁绊的增加,我们越发的谨慎,越发不敢轻易地开枪,但不论怎样,不管我们手里是否握着枪,是否开枪与否,我们就是我们,我们还是我们,但同时,我们也不是我们!如何理解这句话呢,简而言之,就是“故我”中孕育着“新我”!
说起史铁生,我又想起了王小波,想起了他在《黄金时代》写下的那段话:“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王小波的这段话和史铁生的那段话,似乎有些共通之处,只不过一个是在年少时开枪,一个是在黄金时代天马行空,一个是在三十岁或者更老的时候中枪,一个是在一天天老下去的过程中受锤。
我相信,像史铁生和王小波这样的感受绝对不仅仅是出现在他们身上的,绝大多数人应该都会有类似的感受,关于史铁生的那段话,我已经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可是王小波的这段话,难免会让人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当中。就好像我们刚毕业时的雄心壮志和理想情怀,终究会遭到现实的“锤打”,如果想积极一些的话,这个“捶打”可以改为“锤炼”,身体和生理的衰老虽然在目前的科学认知中是难以避免的,但心态的衰老却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改变的,我不否认,生活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但是在心态上,我们可以是受锤的牛,也可以是受锤的铁,我们可以暮气沉沉,也可以百炼成钢,但似乎前者过于消极,后者又过于理想,我从来不歌颂苦难,我所赞扬的只有面对苦难积极面对从不屈服的人。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呀,既不是受锤的牛,也不是受锤的铁,不至于暮气沉沉,也没有百炼成钢,有的只不过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努力自洽的人罢了,我很高兴,我认识的大部分人似乎都做到了这一点。
最后,再次应豪哥的要求分享一下茨威格《断头王后》中的一段话:“那时他还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关于这句话,就需要自行体会了。
最后再讲两句,总会有人说:人间的面;吃一碗少一碗,人生的面;见一面少一面,人生这条路只是一个减法。虽然看似这样的说法很有道理,但是我个人却不喜欢这样的说法,我不喜欢把人生看作是一个减法,恰恰相反,我觉得人生是一个加法,人间的面,是吃一碗就多吃了一碗,人生的面,也是见一面就多见了一面。所以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有想见的人就赶紧去见吧,无论是亲人,朋友,亦或是爱人,总而言之,见到就是赚到!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