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一章 放手-《逆水行周》
第(2/3)页
其四,教育类,想要入选学士,就得有在公办学校体系任职的经历(州学及以上),是不是官员无所谓。
当然,在学士之上的大学士,是翰林院的招牌,既然是招牌,就得有好名声。
范阳卢楚,出身五姓七望的范阳卢氏,有郡望,有成绩(状元),靠自己努力读书考试才当的官,是一个不错的典型,所以不仅被宇文温选为翰林院学士,还提拔为大学士,作为翰林院的当家头牌。
如此安排,就是要提升科举的地位,引导文官的构成变化,将来,文官团体之中,科举出身的官僚占比越来越大,门阀政治就彻底断了根。
当然,新时代的科举,不可以走向八股文这种死胡同,所以新时代的科举官僚,必须是文理皆通,还得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以及宽阔的国外视野。
枢密院的武学士,也有相关的选拔制度,之所以要制度选人而不是天子随意钦定,就是宇文温要给自己的儿孙树立一个好的制度榜样。
再过不久,等中书省两院筹建完毕,中书省门下省的博弈就要开始了。
中书省拟定的诏令,要经过门下省谏议院审核,谏议院的平章参政们如果认为诏令不合适,必须给出明确理由并且列出来,而不是模模糊糊的我就是不同意!
这时,出席诏令审核会的两院大学士就要作为正方,和反方(谏议院平章参政)代表进行当场辩论。
大学士们在辩论中赢了(按相关制度判定),反方的反对理由无效,重新投票表决诏令通过与否时,就不得以这个理由杯葛,必须让诏令通过。
如果辩论输了,诏令打回中书省,从头再来。
这样的审核方式,显然会降低诏令的审核速度,但宇文温认为这样的代价值得付出,因为这首先涉及到制度博弈,而一个国家只有靠制度来管理,才能长治久安。
其次,为了避免中书省门下省相互扯皮拖后腿,他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尽可能降低扯皮的发生频率,提高行政效率。
见着面色坚定的卢楚,还有几位大学士们跃跃欲试的样子,宇文温很满意,对于未来的制度下博弈充满信心。
。。。。。。
枢密院,宇文温站在一座巨大的沙盘前,一边研究沙盘一边听中书令枢密使王頍介绍推演过程,新筹建的枢密院还未开始参与决策,却已经开始履行一个重要的职责,那就是战略推演。
推演题目是将来的灭高句丽之役,枢密院要推演的内容,是朝廷如何有效调动水运和海运(火轮船)陆运(火车),在短时间内将大量人员物资从中原投放到半岛。
以后,还会有与东西突厥交战的战略推演,然后形成预案,存档备用,这就是枢密院日常事务之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