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网络舆论-《农业巨头从1983开始》


    第(2/3)页

      “而且,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加速,这四家公司迟早会进入中国,虽然中国对粮食的管控非常严格,但这四家公司还是可以利用种子、化肥、农药等方面加深对中国的干预,如果我们对此没有警觉,那就太危险了!”李未又给他讲了美国是怎么利用粮食来击垮苏联的桉例。

      历史上美苏进行过三次粮食战争,第一次是在玉米晓夫时代,由于错误的农业政策,苏联粮食大幅度减产,为了牛奶和面包,玉米晓夫不得不用黄金储备进口粮食,美国自然不会放过如此良机,逼迫苏联低价出售石油换取粮食,导致苏联能源收入锐减,美苏第一次“粮食战争”中苏联大败。

      第二次则是苏联占了便宜,七十年代苏联粮食再次减产,但他们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对真实情况秘而不宣,反而宣称“农业近20年的最大丰收”,各个产粮区“到处都是金灿灿的麦田”,由此迷惑住了美国,最终引发美国粮食抛售潮,苏联则成功买到足够的粮食。

      戏剧性的是,苏联买了3000万吨粮食,导致美国粮食出现紧缺,农产品价格暴涨,吃了一个闷亏;在此之后,苏联继续采取外购粮食的方式,但渠道更为多元化,也较为隐秘,如此又成功度过了1977年的粮食危机,取得了美苏第二次“粮食战争”的胜利。

      这让李未想起了日后中国在大豆战争失败后的应对方式,同样是利用多元化进口渠道来摆脱对美国大豆的依赖。

    
  第三次过招的则是里根和地图头,里根推出“粮食贸易自由化”,允许粮食自由贸易,由此强化苏联对美国粮食的依赖,并让其进一步忽视国内农业生产改革,相信国际贸易可以解决国内粮食问题;其次,不断打压原油价格,让苏联出口石油赚不到钱,因为阿富汗问题,这一策略得到了欧佩克的支持。

      于是,苏联粮食短缺持续存在,也的确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解决,不过问题在于,虽然美国不限制苏联购买粮食,但因为原油价格大跌,苏联没有足够的钱外购粮食,只能不停的贷款购粮,导致负债越来越多。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又遇到了全球粮食歉收,导致粮食价格高涨,很多国家也限制粮食出口,而此时苏联负债高达670亿美元,于是苏联贷不到款,买不起粮食,还买不到粮食,最终国内爆发严重的“粮食危机”,间接引发了帝国的崩溃,苏联在这第三次“粮食战争”中输得一败涂地。

      这些资料眼下国内还没有多少人能接触到,张修听得极其入神,再想到李未刚才的提醒,他甚至生出一股子责任感来,粮食问题实在是太重要了,我有义务提醒中国人,让他们知道这些历史,“李董,您说的太对了,我们确实应该对这一问题产生警惕!”

      “是啊,要是等他们开始行动之后我们再有反应,那就太晚了!”日后这四家公司真的进入了中国,;路易达孚成为中国最大的棉花供应商,嘉吉公司是中国玉米的最大买家;而adm几乎控制了中国的食用油,益海嘉里在国内食用油市场已经占有60%-70%的份额,而这家公司就是丰益国际和adm合资组建的,不然一家新加坡企业从哪儿弄到这么多大豆?

      “这本书可以分这么几个章节,一开始就把美苏这三次粮食战争写出来,以此来吸引读者;接下来给读者介绍abcd四大粮商,还有其他相关农业巨头,比如孟山都、联合水果公司等等。”还可以把香蕉战争的桉例也写进去,,同时也少不了其他农业巨头曾经做过的种种坏事让读者看看欧美农业巨头狠辣的一面。

      “然后是世界粮食秩序的构建过程!”这一过程和世贸组织息息相关,谈判之初欧美国家为了保证粮食战略储备,都不愿意降低关税,一直到1992年,美国和欧盟签署了布来尔宫协定,制定了一个农业支持系统,继续对国内农民进行补贴,其他国家也纷纷签字,但是美国和欧盟有能力进行补贴,其他国家可就未必了,这些国家的农业生产成本原本就比美国的高,再加上补贴,导致他们的农产品根本无法同欧美相竞争。

      再加上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等工具,美国实现了用粮食来控制世界的目的,他们拥有了随时通过粮食影响一个国家的能力,大多数国家的粮食安全体系在美国面前都是异常脆弱的,如果该国一直按照美国的命令行事倒还好,美国就会给他们提供较低价格的粮食,以帮助该国政府维持政局的稳定。

      可一旦该国触犯了美国的利益,那么组合拳马上就过来了,或是出台禁令禁止出售粮食在该国引发粮食危机,再用舆论引导把这一切的原因都归咎到时任政府头上,扇动该国百姓起来推翻政府,埃及不就是这么倒下的么?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