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巨头从1983开始》


    第(2/3)页

      见面之后,李耒和徐院士聊起了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所谓遥感就是根据电磁波的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最后成像,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着名的布鞋院士李小文教授就是国内该领域泰斗级的专家。

      这项技术在农业领域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进行农业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农业病虫害监测,农作物估产等农业应用的综合技术,可通过获取农作物影像数据,包括其农作物生长情况、预报预测农作物病虫害。

      “这项技术对我们惠农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听说遥感应用中心正准备开始草地遥感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我们惠农在内蒙等草原资源丰富的省份有大量草场,用来蓄养肉牛、奶牛、肉羊、奶羊,要是能够及时了解草场退化、草畜平衡等方面的信息,那对我们的帮助可就太大了!所以我想问问您,遥感应用中心那边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我们惠农愿意出力!”李耒说道。

      “确实有这个计划,预计明年正式启动,要说困难那自然是有的,现在哪个研究机构不缺经费?你们惠农可是大财主,如果你们愿意提供资助,那项目启动的时间肯定能往前提不少!”徐院士很开心,他也想国内的遥感事业快点进步啊,“不过我负责的数字成像和林业遥感方面的研究,农业遥感的话,主要是农科院的唐所长在负责,回头我给他打个电话,帮你约个时间,你们两个聊!”

    
  他说的唐所长就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所长唐华俊院士,唐院士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后进入中国农科院工作,长期负责农业遥感技术的研究。

      “那就麻烦您了!”这项合作真能达成的话,对惠农确实有好处,但这次李耒来找他要谈的却不是草地遥感的事儿,先说这个只是为了给徐院士留下一些好感,然后才方便说正事儿。

      “我听说最近部里在搞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改革?那么这个改革的方向到底是什么?”李耒问道,这才是他此行的目标。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4年,从启动之初到1997年属于第一阶段,这些年国家先是花了9.1亿立项建设了8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进行了布局,然后又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投资8634万美元和1.78亿元,又立项建设了7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在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领域进行了布局,至此完成了科研领域的基本布局。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点研究机构已经无法满足国家发展的需求,于是从去年开始科技部开始考虑下一阶段的科研布局,其中重点实验室体系也应该做出改变,淘汰一批不符合要求的实验室,在国家重大需求领域和新兴前沿领域新建了一批新的实验室,这些实验室享有资金和政策等多方面的优惠。

      “从过去十多年的经验来看,重点实验室确实取得了一大批成果,但依旧存在着人浮于事、进度缓慢等缺点,所以必须做出改革,建立更完善的管理体系,引入新的机构来参与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徐院士说道。

      “那么,您说的这个新机构包括哪些?”李耒马上抓住了重点,此前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多是由高校以及其他研究机构创办的,体制外想要参与根本不可能,而李耒很清楚,未来这一范围会逐渐扩大,一些企业也有资格创办国家重点实验室,所以他是为惠农旗下的研究机构来探路了。

      “目前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研究机构之间的交叉合作,原先重点实验室都是各自为战,只顾自己这一摊,现在得考虑综合发展,让一些相关机构联合起来做研究;另一方面就是做好省部合作,带动地方基础研究发展,由部里和地方共同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徐院士继续介绍。

      听到这个答案李耒有些失落,因为这些措施虽然有进步,但依旧无法让他满意,所以他马上说道,“徐院士,我怎么感觉还少了一块儿?我们的科学研究不能脱离市场,而现在和市场结合最紧密的是企业,为什么不把企业也列入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名单中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