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不错的开始-《农业巨头从1983开始》


    第(2/3)页

      确定这些基因对育种效率的提高是决定性的,因为在不知道那些基因能提高产量的时候,就只能使用常规杂交手段,靠排列组合来碰运气,而一旦确定之后,就可以筛去大量无效的排列组合,找到成功率最高的哪几种投入实验,如此以来便可以节省大笔的经费和宝贵的时间,缩短研发进度,尽快拿出成果。

      “我之前看到过一篇文章,里面有些观点跟你现在遇到的情况非常相似.”借着聆听报告的机会,李耒又开始偷偷引导林伟民等人向着正确的方向快步前进了,他们听到李耒开口的时候马上就拿出纸笔来记录,此前的多次成功让他们已经适应了这种工作方式,每次和老板开会之后,他们的效率就能提升一大截,看来这次也不例外。

      “筛选基因是一项长期性工作,短期内不会有什么实质性效益,可一旦有了突破,接下来的育种工作就是事半功倍!所以大家一定要有耐心,更别担心经费的问题,只要你们有需求,要多少我拨多少!”反正刚刚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赚那点小钱儿还没有花完呢。

      因为已经找到了突破口,所以林伟民显得很振奋,“经费的确是需要,不过更缺的还是人才!尤其是能帮忙做实验的人才,能用的人手还是太少了!”

      “哈哈,这个没问题,你把你的需求报上来,到时候公司帮你招,或者你要是能多拐一些学弟学妹过来也可以!只要能力达标,待遇肯定不是问题!”李耒哈哈笑着回应,他也是巴不得育种中心的人才越多越好!

    
  “我打算先找一些不那么关键的东西出来发几篇论文,同时在刊登论文的期刊上打广告招聘,这样找到人才的可能性要高一些!”林伟民也有自己的想法。

      “只要不涉及核心问题,该发的论文还是要发的!有了一定的学术声望,以后再想做某些事情就方便多了!”对此,李耒也表示支持,其实惠农其它分公司也经常这么干,技术人员多次在动植物育种、养殖、农机、食品工业等相关期刊杂志上发表文章,惠农也鼓励他们这么做,因为这样有利于扩大惠农的影响力,提高惠农招募人才的成功率。

      许多高级人才看重的可不仅仅是待遇而已,他们更渴望能在本行业做出一番成就,所以在平台的选择上更为慎重,惠农能给他们提供充足的研发经费,宽松的研发环境,发文章也不论资排辈、该是谁的就是谁的,因此尽管现如今整体风气还是更倾向于体制内的工作,但惠农每年还是能招募到不少人才。

      而这些人才到了惠农之后,得到的机会比体制内大多数同学都要多,有的早早地就开始在重要期刊上成功发表文章,一下就走在了同学的前面,毕业季的时候再让这些人带队回母校招聘,有他们的亲身经历做示范,成功率就更高了。

      林伟民乐呵呵地应下了,看样子他连文章都准备好了,然后继续给李耒汇报,“第二个工作重点就是对抗盐碱大豆的培育,这项工作现如今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开始,这也得益于基因测序技术的突破,让我们成功地找到了大豆抗盐碱的关键基因,我们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大豆种子进行筛选,然后参考在陈日胜老师那里学到的培育抗盐碱作物的经验,进行了多种杂交实验,终于找到了几种能在盐碱环境中生存的大豆。”

      李耒叫停了他的报告,“之前我在你们的工作报告里看到过,这次过来主要就是为了这件事,既然要说种子,那我们还是去试验田里看着实物说吧!”

      于是一行人便从会议室来到试验田中,几块试验田的田头都立着醒目的牌子,上面标注有这块地的盐碱化程度数据,试验田中的大豆苗长势各不相同,有的好一些几乎和正常土地的大豆没什么区别,有的则要差一些,但看上去还是会有一定的收获,绝对不会做无用功。

      “这块试验田的含盐量为0.3%,属于轻度盐碱地,本省还有山东、河北、甘肃、xj等地有大面积盐碱地都属于这种类型,所以咱们这个实验一旦获得成功,就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林伟民介绍的时候手舞足蹈,满脸激动,这些都是他和他的团队辛苦努力的结果。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