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孙可望-《扶顺灭清1644》
第(3/3)页
在这种错误的领导下,和清军决战的凤凰山战役惨遭失败了,张献忠和数万大西军将士战死,使得大西军被迫放弃四川根据地,四处流动作战。
而这个时候,大西军的最高权力仍由大西国皇后和汪兆龄掌握,原本主张冒险进攻的宰相汪兆龄在清军的强大攻势下,则开始变成一味地退却逃跑,加之清军对大西军围追堵截,大西军在突围过程中损失惨重。
没有根据地,没有后勤补给,缺粮少食也使得大西军的军纪严重败坏,战斗意志丧失,很多将士烧杀抢掠、离队逃跑,甚至是直接投降清军。
而后重庆战役胜利后,汪兆龄还想让大西军继续向大西军熟悉,但是明军力量强大的湘西前进。
在这个决定了大西军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是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四人当机立断,根据当时各方力量的强弱对比,军事态势的发展趋势,放弃了东去湘西的计划,改向南明朝廷统治力量薄弱,只有几个小军阀的贵州前进,以摆脱清军,争取战斗的主动。
大西军的屡次作战失利,特别是凤凰山战役的惨败,使得军中的许多将领和士兵都认识到了汪兆龄的错误,所以孙可望等人的决定得到了包括白文选、冯双礼、靳统武、吴三省、窦名望在内的多数将领的赞成。这才最终挽救了大西军。
所以,如果继续让局势发展下去,继续让汪兆龄当政,完全可以预见大西军的命运,张献忠的命运。
虽然孙可望不知道这些,但是他知道现如今义父做了很多错误的决定,汪兆龄该杀,而李来亨准备来了,那个给他写了三封信,每一封都深深震撼了他的平南王李来亨要来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