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 蓝玉返回-《大明:朱元璋求我教他做皇帝》


    第(2/3)页

    这差距,一直没有个解决的方法。

    无形之中,让那些明明应该少缴纳粮食的,多缴了,让那些应该多缴纳粮食的,反倒少缴了。

    无形中展现出来的贫富差距。

    统一度量衡,夏元吉从头到尾没记一个字,脑海中回忆着,他们都是朝廷肱骨之臣,掌握着朝廷无数的机密要务。地方税收,财政,乃至于他们插不上手的军队,在兵部一样是有名额,有记录,有他们驻地详细情况的。

    毕竟军饷还是要从兵部发出去,如果从七军都督府发出去,军队上下欺压,控告无门,而文武互不统属,有锦衣卫在旁搅合,他们就很难沆瀣一气。

    那个地方的军饷亏空,七军都督府也不会善罢甘休。

    反之,如果军饷由七军都督府下发,那最终的结果肯定是,军饷亏空,控告无门,无处申冤,官兵烂到根子里。

    作为朝廷的众臣,知道这么多机要秘闻,他们如何不知,度量衡的统一会改变什么。

    方世玉继续说道:“大明朝建国已经三十多年了,计量单位乱套,有的用宋,有的用前元,有的用隋唐标准,北疆还有用辽金计量标准的。

    看似天下升平,但大明就是建立在一片废墟上,这片废墟,比之任何一个朝廷的建立,还要荒废。”

    “三十多年的时间,大明人口激增,从洪武五年的六千万左右,到如今太始四年的一万万有余。”

    “人口的激增,对粮食,对田亩的需求,也就变得更大,交址,辽东,还有即将开发的四大都护府,虽然可以解燃眉之急。”

    “但再多的田亩,在广阔的土地,也承受不了人口激增带来的耕地稀少、大明的耕地就这么多,而我手里,左边的是工部的中央朝廷度量尺,长一尺整。”

    “右边的是宫廷纺织局的用尺,这都不用比了,肉眼可见,纺织局的尺子,明显高了一截。”

    “地方量地用的尺子,也多有不一,具体的我这里没有详“地方量地用的尺子,也多有不一,具体的我这里没有详细数据,但你们肯定知道。”

    “最让我头疼的,还不是这些,赣江洪涝,江西,江东的土地进行了重新丈量,可笑的是,都特么大明朝了,还用什么?用步伐来量吗?”

    “是你们不知道,还是地方官员不知道?一个五尺高的男儿,一个六尺高的男儿,乃至于,一个七尺高的男儿,一个九尺高的壮汉。”

    “你们说说,这特么步子能一样大吗?在说了,就算是样的身高,老夏,你和郑赐站起来走走,看看他这结果一样吗?”

    方世玉心中气恼,这都西元一千四百年了,东方新纪年的第七十四年,这都大明朝了,还有用步子量的?

    哪怕他们用地方数据不一的尺子,那也不会让方世玉这么生气,步子?那有结果么,尺子的话,就算双方的尺子不一样,那也还有计算的标准。

    步子?拉倒吧!

    夏元吉和郑赐尬笑道;“殿下,这都是些乱七八糟的办法,朝廷是断然不会用的。”

    “是啊,朝廷当然不会用,所以我已经让人把徽州新上任的知府,涉事郡县的官员下狱了,江西布政使问责,入京述职!”

    方世玉闷哼一声,杨寓道:“殿下,不至于吧。”

    “不至于吗?这田亩量完了,是不是要重新分配?是不是要计数交粮?最后吃亏的,不是朝廷,就是耕种的百姓,难道还是小事吗?”

    方世玉瞥了一眼。

    “对了,前段时间,我从扬州火器制造局得到消息,蒸汽动力的研究,已经到了关键时刻,蒸汽机随时都可能问世。”

    三位大臣面色平静,对于蒸汽机意味着什么,他们并不清楚,忙碌的他们,也没时间去扬州研究研究,观摩蒸汽机。

    当然,他们不知道,不代表方世玉不重视,按照眼下的速度,郑和今年七月启航,大明已经有了完整的航海图,郑和也会环绕地球一圈,满载货物,一路走,一路买卖。

    大明正在向全世界开放通商,并且向全世界宣扬自己的威严和强大,文化外输出,朝廷至今为止,已经开放了十七个通商口岸,允许地方商贾乘船出海。

    只不过民间的商贾,实力有限,最多在南海附近转悠转悠,东胜神洲,他们去不了,西牛贺洲,他们更去不了。

    可大明的飞速发展,工业化的到来,最晚最晚,一百五十年内就可以完成基本的工业化。

    老百姓会不会革命,方世玉不在意,他也管不了那么多,而现有的计量体系,乱如麻,根本无法适用于谨慎,严密的科学创造中去。

    方世玉也没有那么强的能力,也懒得去思考,在他看来,既然有现成的就没必要重新创造。

    师夷长技以制夷。

    华夏发明的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技术,在原本的西牛贺洲,是不存在这种东西的,蒙古的西征,将这些东西送了过去。

    让西牛贺洲的人,得以学会。

    更何况,这个时候的计量标准,西牛贺洲也是乱的团,甚至还比不上大明呢,而方世玉先拿出来,那这套计量体系,就是的大明发展出来的计量体系。

    后世的人只会记着,这是太宗代理皇帝发明的计量体系,而不是所谓的西牛贺洲的计量体系。

    至于说方世玉为什么懒得去思考,直接照着搬?既然有了明确可行的路,为什么非要去走一条看不见曙光,不知道前路如何的道路?

    摸着石头过河,踩着吊桥过河,难道直接走吊桥,他不香吗?

    着重更改的,重量全国都是统一标准,我就不多说了,也没什么可说的,最重要的是长度,时间问题。

    “在这个世界上,计量单位非常多,种类也是层出不穷,但是除了时间和长度,大明是不统一,没有严格标准的,其他的大明数千年发展,已经形成了定例。”

    “长度刚才说了,一会在讲,先说说时间的问题,我前段时间去了司天监,大明的司天监也很规范,十二个时辰不用改,这也很附和天地运转的轨迹。”

    “历法纪年上,我做的那点改动,也算不得什么。十二个时辰没问题,但向下的时候,一刻钟也有个准信,可你们跟我说说,这奏疏上讲的,一炷香,一盏茶。”

    “在屋子里点一炷香,在院子点一炷香,或者是在草原上点一炷香。你们说说,这三炷香,是同时燃烧完的吗?同理,茶也是一样的。”

    “司天监和工部联合督办,在苏颂的水钟上,努力拓展,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了吧,司天监的监正和我说,已经想到了办法,可以不需要浑仪,水运活动。”

    “仅仅靠着机械运动,而完成计时的钟表。”

    “最近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个大钟,虽然看上去不是那么美观,不过他是工部和司天监研究了许久,才弄出来子丑演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这个东西,转一圈,就是一天。其中,分秒的概念,可能你们还不了解。”

    “我已经计算过了,大明朝的中心城市,还是西安府,所以我已经让人去西安仔细研究天象,争取让这个时钟做到唯标准。”

    “另外,这个种,它的秒针转一圈,是一分钟,而分钟动十五下,是一刻钟,分针转半圈,是半个时辰。”

    “分针转一圈,就是一个时辰过去了。”

    “现在是北京时间,辰时近一刻钟了。”

    方世玉其实并没有对钟表进行多大的改动,只是因为司天监提的建议说,一天十二个时辰,种上只设置十二个时辰。

    如何能让他在十二个时辰正好过去一天,而后世的时钟,是转两圈过一天的,也就是二十四个小时。

    是转两圈过,也就是二十四个小时。

    索性,方世玉让秒钟慢了一倍,如此的话,秒钟转圈,在后世的时间流速是两分钟,在大明的计时中虽然只有一分钟。

    这也是为什么,可以做到十二个时辰的原因,另外,在数位排序上,也做了一定的改动。

    只不过这些改动,都可以闭口不谈!

    “时间已经大致敲定,等司天监的人在西安确定了准确时间后,就可以向全国公布,统一称之为北京时间,时间标准以西安为准!”

    方世玉对于这一切,已经了然于胸,实则后世的北京时间,真正算起来,也是以西安的时间为基准。

    毕竟西安才是整个国家的地理中心,以他为准,可以极好的避免过大的误差。

    “时间之外,就是这个东西了,这是我和郑赐聊了很久,才选用的官尺,从今天开始,大明境内的一切度量,统一按照这个尺子来做标准。

    无论是其他的任何尺子,量衣服的,量田亩的,全部废除,同时各地布政司,各府,郡县,镇卫。极至乡村,丈量尺必须,务必,不容置疑的,严格使用官尺。”

    “所有的尺子,以官尺为标准,多一分一毫,少一分毫,都要严格杜绝,不要用差不多来糊弄我,也不要用差不多去糊弄百姓。”

    “老百姓不懂,我心里清楚。另外,十尺为一丈,户部准备重新丈量天下田亩,就用这个尺子。”

    “最后,他日在有奏疏上出现步子,盏茶,燃香等计量单位的官员,革除功名。”方世玉面色凝重。

    对付这些官场上的老家伙们,没有什么比用革除功名还恐怖的了

    革除功名,就代表他一辈子努力学习的圣贤书,白学了

    郑赐回去,抓紧时间制造官尺,制造一些一丈尺,在官尺上,标准一寸的长度,一定要严谨。

    切不可出现任何的其他问题了。

    方世玉说罢,看了眼夏元吉和郑赐道:“有问题吗?”

    “回禀殿下,没问题,微臣记下了。”

    夏元吉和郑赐一副无所谓的状态,既然方世玉说了,那度量衡肯定是要搞定的,索性地方上的度量衡,各地确实存在很大的疏漏,使用起来也不是那么方便,规划一下也好。

    “官尺下发到各地郡县,要求地方官员重新丈量田亩,告诉他们,他们丈量完了,户部丈量。”

    “户部丈量完了,锦衣卫亲自去丈量,最后我亲自去丈,我不会去每一个郡县,大明那么大,总有我看不见的地方,但如果让我量出来实际情况不符,那就别说到时候我得理不饶人了!”

    这一年的粮荒,确实让方世玉考虑了很多,如果不是这个粮荒,也没有这么多事情了,粮荒显现之后,方世玉才发觉,是时候彻底丈量勘察一下,天下到底有多少田亩了。

    夏元吉微微一怔,不过他倒是不担心,毕竟已经是从品大员了,他的年俸,足够他潇潇洒洒的快活了。

    更何况,权力在手,你想拿稳权力,就要付出辛劳。

    老朱家的代理皇帝,对官员可不会那么友好,看着做起事来,和和睦睦一家亲,一旦出了点事,天下的官员都知道。在泥腿子和官员之间,老朱家只会杀官,不会杀民。

    从郭恒,空印,胡惟庸,再到方世玉登基前的官仓失窃案,江南决堤欺君一案,前前后后,大明建国不到四十。

    算得上大案的,加在一起,被砍头的,剥皮的官员,在册就有七万余名各级官吏,连坐处死流放云南辽东的,更是不计其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