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个时候其实只要把价钱降一点就能解决问题,可惜有人却说不能降价,而这些人恰恰又掌握了销售渠道。 陈意小时候在课本上看到米国大萧条时期商人为了维持牛奶价格,宁愿将牛奶倒掉也不愿意降低价格卖出去,后来他对此感到非常的疑惑,就算是低价卖点出去也可以回点本钱啊。 但抛开那些说的头头是道却让人看的云里雾里的文章。 简而言之就是中间商死命的压低采购价抬高零售价。 中间商压低采购价,奶农的奶完全卖不出去,最后只能倒掉部分将价格拉回来,不降价出货的原因是只要他们敢降价,中间商会继续的根据市场规则死命的压低采购价。 当奶农将牛奶倒掉之后,中间商会继续向想买牛奶的消费者披露这一消息,美其名曰这是市场波,让终端零售价持续上升。 如果说米国大萧条时期的牛奶还可以被推脱为所有人都没钱买的起牛奶喝了,那陈意穿越前亲眼见过的一个案例就能说明一切。 某个时间段农民菜地里的蔬菜一颗几分钱的价钱都卖不出去,最后只能烂在菜地里,然鹅,当时的市场行情是蔬菜一直都在涨价。 当时可没出现什么大萧条消费端严重不足的情况,甚至蔬菜持续涨价的市场行情是供给端不足,这种和课本上奶农倒奶原理几乎差不多的现象,已经不能用大萧条这个万金油的原因来解释了。 在这整个过程之中,中间商手里其实掌握着足够的货,他们的目的是继续压低采购价格提高销售价格,至于上游供应商亏不亏,消费者买不买得到相关商品关他们屁事。 反正他们已经圈定了一群购买力足够的客户群体能保证把自己手里的货散完。 可要是这些购买力足够的消费者的兜里也没钱了呢? 尴尬的情况就出现了,大批货物积压在手里根本就卖不出去,但是又没人敢去降价销售,所有同行都不会让这种情况出现,他们必须得维持相关行业的市场价格,因为他们都在等待经济危机过去。 而这时候二道贩子们终于体会到了被他们压价的供应商的困境,但最倒霉的还是那些供应商,因为他们生产的商品卖不出去了,工厂面临着倒闭的风险,这就是需求端不足,当然这个需求端往往不是指的消费者,而是这些二道贩子。 显然这是分配制度出了问题,而这个问题愈演愈烈之后,就是一堆供给端的企业接连倒闭,连带着产业链上游的供应商也跟着倒闭破产,最后行成一波庞大的破产潮。 第(2/3)页